今天是2025年08月27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赴内蒙古多伦县开展生态考察与民族团结实践调研

7月15日至8月15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相关领导老师前往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开展生态考察与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深入调研生态恢复与科研实践情况以及汉蒙民族团结交流情况,并慰问在站师生。“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成员随行,前往多伦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慰问科研师生 共话生态使命

7月16日,考察团一行来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十三里滩基地),看望在此开展科研工作的学院师生,详细询问了师生们的在站工作进展和生活情况,对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科研一线的精神表示高度赞扬,提醒他们在多民族地区开展科研工作,要特别注重民族团结,与当地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并为他们送上生活补给品。

图1 考察团与在站师生合影

在研究站样地旁,考察团与在站师生围坐交流。副院长李国勇详细介绍了研究站的基本情况和科研进展,每位师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和实践经历进行了自我介绍,分享了对生态恢复工作的思考与感悟。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负责人、学院2024级生态学博士生李坤育介绍了即将开展的民族团结实践工作内容,他们将深入多伦县蒙汉聚居村落,通过入户访谈、田野观察等方式,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爱国主义、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的重要思想。考察团勉励师生们继续发扬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坚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生态学研究,扎根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提醒他们工作时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外期间注意安全。

图2 考察团与在站师生于样地前围坐交流

图3 博士生李坤育介绍即将开展的民族团结实践工作内容

探访塞罕坝 学习绿色奇迹

8月1日,考察团驱车前往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穿行在林场中,两边茂密的森林景观,令人不由得对那群战天斗地的造林卫士们产生由衷敬佩。在塞罕坝展览馆,深入了解塞罕坝一代代造林人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将荒漠变林海的伟大历程,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实践证明,以超乎想象的牺牲和意志苦干实干,荒原可以变绿洲,生态环境一定能实现根本性改善,这是一个绿色奇迹。考察团特别注意到,塞罕坝建设者中既有汉族技术人员,也有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正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才创造了这个绿色奇迹。

图4 塞罕坝景观

深化校地合作 服务生态戍边

此次考察活动是生命科学学院深化校地合作、服务国家生态战略、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多伦恢复生态学试验示范研究站作为“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的实践基地之一,为学院师生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实践平台。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与科研院所和地方的合作,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推动民族团结与可持续发展。

图5 考察团询问在站师生工作情况

此次调研不仅加强了学院与科研一线的联系,也为生态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为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充分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组建18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其中,包括“北疆戎青·生态戍边博士服务团”和“科技小院棉花病害攻坚博士服务团”2支校级重点团队,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通讯员:王若涵 李可妍)

上一篇:汕头幼专实践队赴沟南许地:乡野寻踪探文脉,助力月浦街道文化传承
下一篇:向凌云教授系列研究成果为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提供坚实支撑